棒纹牛蛭

Poecilobdella javanica   Wahlberg
   

  20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标本采集地 云南西双版纳的小勐养、勐仑、普文、芒洪等地。
形态 个体很大,体长60—170mm或更长,个别的可达225mm;最大体宽(节ⅩⅧ)为10—19mm;尾吸盘直径10—19mm,常常等于最大体宽。身体较本属其它种更狭长且扁平。体分103环,节Ⅰ—Ⅲ各一环;节Ⅳ—Ⅴ各2环;节Ⅵ—Ⅶ各3环;节Ⅷ4环;节Ⅸ—ⅩⅢ为完全体节,各5环;节ⅩⅩⅣ4环;节ⅩⅩⅤ3环;节ⅩⅩⅥ—ⅩⅩⅦ各2环。活着时体表颜色极为艳丽,背面橄榄绿或草绿色,偶尔橄榄棕色;腹面淡灰绿色或砖红色,近两侧缘各有一条宽而明显的黑褐色带;体的正侧面各有一条棕黄色或古铜色的纵带,故当地人称为铜边蚂蟥。背中自眼间区起,直至肛门前有一断裂为22根棒的黑褐色纵纹,其分布的环数为:第4—6环;第8—10环;第11环后半—13环前半;第14环后半—16环;各完全体节的第2、3、4环(即b2、a2、b5),共15根;最后3根位于第94—95(或96)环,第98—99环前半以及第101环上。这种棒纹在幼蛭上很明显,成体可能有个别的棒纹不显,因而不是22根,或有时在断裂部位有些斑点,或超出上述的环数。另外,第14、16、19、21环,各完全体节的第2、4环(即b2与b5环)以及89、91、94、96、97、99环两侧缘各有一个近乎三角形的大斑点,但在成体时有的斑点褪去。在幼蛭背面还有4对纵纹,但成体时只留有若干散在的小黑点。每两根棒纹之间又有4个黑褐色的斑点规则地排列成正方形。这些斑点横跨前节的第5环和后节的首环,在成体时颜色褪去,只是偶尔在某些部位能看到几个细小的黑点。皮肤粗糙成网状,多大而明显的感觉乳突,特别是在身体两端。各体节中环上的体节感觉器不甚明显,但在某些体节上还是可以看清楚的,背面4对,腹面3对。尾吸盘背面亦有辐射状排列的这种感觉器。眼点5对,位于第2、3、4、6、9环的背侧,排列成弧形。两生殖孔通常被7环隔开,雄生殖孔位于节Ⅺ的b5/b6(即第31/32环沟)上,雌生殖孔位于节ⅩⅢ的b1/b2(即第38/39环沟)上。
口腔很大,内有3个发达的颚,一居背,两个居腹侧。在颚的两侧有4纵列唾液腺乳突,上、下两列分别为12—14和6—8个,而中间两列各有8—10个。颚的脊上通常有100个以上(约140)锐利的齿。嗉囊位于节Ⅸ—ⅪⅩ之间,从节Ⅹ起,每节伸出一对侧盲囊,第10对最长从节ⅪⅩ向后一直延伸至节ⅩⅩⅤ。嗉囊盲囊内充满了吸食的血液。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囊11对,分别位于节Ⅻ—ⅩⅩⅢ各节的末两环。输精管从体后向前延伸,至节Ⅺ/Ⅻ间膨大成贮精囊,再经粗的射精管与很短的精管膨腔相通。精管膨腔后部弯向腹面,成为一个短的阴茎囊,然后经雄生殖孔开口向外。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对,位于节ⅪⅠ并通出两根很短的输卵管。两输卵管汇合为膨大的总输卵管并与短的阴道一起开口向外。阴道没有柄,另一端有一膨大的阴道盲囊。

鉴别特征

鉴征 个体狭长且扁平。活着时背面橄榄绿或草绿色,偶尔橄榄棕色。从眼间区至肛门前,沿背中线有一断裂为22根棒的黑褐色纵纹。两生殖孔通常被7环隔开,雄生殖孔在节Ⅺ的b5/b6上,雌生殖孔在节ⅩⅢ的b1/b2上。皮肤体节感觉器非常地大而明显,伸长并与体轴倾斜或成直角。皮肤成网状,特别是在体的两端。尾吸盘很大,常常等于最大体宽。颚很大,生有无数大的唾液腺乳突并且通常有100个以上(约140)锐利的齿。精管膨腔很短,具有比较宽的阴茎囊。阴道也短,没有柄,与总输卵管一起开口向外。

生物学

生态 本种在云南西部地区广泛分布,栖息于沼泽、池塘、沟渠及稻田里,数量众多。这些孽生地杂草丛生,水流缓慢或停滞。平时它们潜伏在草丛里,当人、畜下水产生水波时立即漂游而来并爬到人、畜体上吸血,直至饱食后离去。雨季本种水蛭最为繁盛,而在干旱季节则极少见到,通常潜伏泥草里越冬。

国外分布

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、苏门答腊,印度的阿萨姆邦,孟加拉国,上、中缅甸以及邻近中国的边界地区亦报道过

国内分布